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4 >

【中医人语】中医辨治头痛的思路与方法

时间:2024-04-16 20:32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笔者有幸长期跟随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马云枝侍诊、学习,现将其诊治头痛所引起疾病的辨治思路进行分析、整理,具体内容如下。

辨标重视风邪,辨本从肝论治。头痛归属中医学的“头风”“脑风”范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位于人体的头顶。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文字记载。这说明风邪易侵犯头部。风邪虽然多属外感,但是亦有风从内而生,内风亦可导致头痛。《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观点,说明风与肝脏能结合起来致病,此为内伤头痛常见证型之一。此外,内生有形之邪,比如痰湿、瘀血阻遏经脉、血行不畅则生风、瘀久化热亦可生风等。风疾之邪日久不去而留滞脑络,发为头痛。故“风疾入络”为头痛的主要病机。论治头痛时,马老师倡导从肝论治,并重视化火、生风、挟痰的情况。在五脏中,肝性喜条达,主疏泄,易动而难静。另外,情志郁结,气滞久则络瘀,气不布津还可聚液为痰,故有“诸病多自肝来”之说。

马老师在治疗头痛时,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时常配伍柴胡、郁金等以疏肝解郁;用夏枯草、黄芩、牡丹皮、野菊花等来清泄肝火;天麻、钩藤可平肝熄风;白芍、知母、女贞子等能够滋阴补肝等。在头痛急性发作期,以风、火、痰、瘀标实为主。在头痛恢复期,随着风、火、痰、瘀的衰减,肝脾肾功能失调的本虚之象渐显,临床上多见脾虚痰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证。医籍《太平圣惠方》中提出“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的观点,可见头痛患者身体内存在正气不足的发病基础。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病在络,气血皆空”。头痛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正气愈亏,故临证时要考虑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情况,予以辨证遣方。

从痰论治头痛。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较之前更偏于肥甘厚味,加之交通工具的改善,活动减少,痰浊水湿积滞增多,导致脾胃负担过重,运化失职,体内过多水湿停留,易聚集而生痰,痰阻中焦,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在五脏中,肝性喜条达,主疏泄,易动而难静。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情绪压抑不得宣泄,情志郁结,气滞久则络瘀,气不布津,可聚液生痰,气郁易化火,肝阳还易化风,风夹痰即可上扰清空而出现头痛。本证型患者多头痛,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以健脾燥湿化痰为基本治则,马老师善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加减,若痰湿久郁化热,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则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可屡获良效。

痰作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脾肺肾的功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正如《医宗必读》提出“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的观点,指出痰的治疗,当从脾胃着手。《丹溪心法》又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观点。这里指出治痰当理气,理气当立足于肝胆,若肝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利,水液代谢不畅,则聚而成痰。马老师认为,痰浊头痛的发病主要责之肝与脾,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及脾运失健,运化失常为主要病机。痰浊属阴,上扰清窍,阻滞气机,清阳不升,则头痛,痰浊阻滞,留滞中焦,肺脾阳气不运,则胸脘满闷,纳呆;痰浊上逆,则恶心呕吐,苔腻脉滑。对此,以健脾燥湿、化痰降浊为基本治疗法则。马老师认为,诊疗过程中应重视肝脾功能的调节,肝脾功能运行如常则气血津液化生有源,营养他脏及全身,并且脾胃功能的恢复更有助于药物吸收,促进身体恢复。(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本文由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马云枝指导)

责编:张 驰审核:刘 旸终审:郜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