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41 >

什么是“无为法”~星云大师讲解《金刚经》

时间:2024-01-29 03:53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经文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是“一切贤圣”?指的是大乘三贤十圣菩萨。三贤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十圣者指十地阶位的菩萨。三贤还未臻至十圣位,十圣者未到达究竟佛位,亦即大乘菩萨者不能执着这阶次地位之相,一着相就不能称做菩萨。(如第三分经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何谓“无为法”?溥畹大师说:

以无所作者,故名无为;但有一法,即属有为;非无作为,正显一切俱空之理。

溥畹大师所说的也就是经文的:「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无得无说,破除事理二障及语言文字的葛藤,佛陀无论是显说密谈,无非要吾人离思惟作用,不要陷入空有的泥沼,引众生会归中道,彰显本性。

一切贤圣都依无为而修,事相上有三贤十圣前后阶次的差别相,但在每个人究竟圆满的法性上平等无有差别的。如《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佛陀的一音即是究竟的“无为法”,因众生贤愚利钝差别,而产生不同悟解的深浅。在《优婆塞戒经》卷一,以三兽渡河,来解说一乘的无为法。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和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三兽渡河,迹分深浅,而水无深浅。三鸟飞空(雀、鸽、雁)因为形体力量不同,飞行有远近差异,但是虚空并无远近的分际。菩萨贤圣的阶位尽然不同,却依此无为法而修而证,理性上没有差别,只因众生妄想习气不同,而有阶次的差别。佛陀方便设立“三贤十圣”,我们不可取着什么果位,应了彻佛陀无有定法可说。因为“无为法”不落语言文字,不可取、不可说,如此,方能真正“解佛所说义”。

有一天,白居易向惟宽禅师请益。

“禅师,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你为什么要妄自分别?”

“既然都没有分别,那又要怎么修行?”

禅师答道:“心本无损伤,为什么要修行?要明白垢和净都不可取着动念。”

白居易疑惑说:“禅师,尘垢必须拂拭,不可起念,又增无明,难道也不能有清净修行的念头吗?”

禅师回答:“如人眼睛,物不可住,金屑虽然珍贵,落眼亦成病;乌云遮住万里晴空,白云也会遮蔽晴空呀!”

白居易更加不解:“那么无修无念和凡夫又有什么不同呢?”

“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禅的心要,无修而修的无上密教。”

禅心即无为法,事相有身口意之修为;有三贤十圣地位的证得,如同百川归于大海,咸同一味。我们心不昧着经义文字,体会佛陀“有得有说”慈悲假名的安立,从中成就清净的信心,打开一扇不见不闻,无得无说,处处啼鸟花香的缤纷世界。

(以上内容选择星云大师的著作《金刚经讲话》第七品“无得无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