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 >

东三省很少能见到“夼”,大连长海县海洋岛上有个“韭菜夼子”

时间:2024-03-29 11:32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由于“闯关东”这段历史渊源,东三省在民俗文化上与胶东半岛多有相似之处。不过,“夼”(kuǎng)这个地名现象却是一个例外。

在胶东半岛,带“夼”(清代学者郝懿行的解释是:两山之间有水曰夼)字的村庄随处可见。但在东三省,却很少有以“夼”为名的地方。这段时间,笔者打听了不少闯关东后人。他们告知,情况的确如此。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点,笔者通过电子地图进行查询,如果不算商铺字号的话(偶尔也有带夼字的情况,但估计是取“大川”的吉利寓意,而非地名中夼的本意),在东三省范围内,暂时只在辽宁省大连市找到了一个“夼”。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夼”,还不在大陆上,而位于一座海岛中。在电子地图上,它的正式名称标注为“韭菜夼子”,属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镇的辖区。

看到这个“韭菜夼子”之后,笔者如获至宝,连忙请朋友查询具体的地名资料,但了解到的记载却令人失望。原来,《长海县地名志》对这个地点标注为“韭菜框子”而非“韭菜夼子”。

按照地名志的记载,“韭菜框子”是海洋岛镇岭前行政村辖下的一个自然村(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就无人居住),据说早时这里有一栋倒塌房屋的框架里种着韭菜,故名。

在最初的失望之后,笔者反复琢磨着“韭菜框子”这个称呼以及海洋岛的历史,认为“韭菜框子”很有可能是“韭菜夼子”的转写。因为,一来海洋岛上的村庄大多相传与登州府(尤其是蓬莱县)有关,当地与胶东文化之间的联系相当亲密,沿用胶东常见的“夼”字也是合情合理之事;二来,在框架里种韭菜这个解释有些“望文生义”。推测起来,有可能最初从胶东来这里落脚的先民将之称作“韭菜夼子”(大概是附近山沟野韭菜较多),不过由于没有书面记录,经过历史变迁,后来者不知“夼”的由来,便转写为“韭菜框子”。如今的电子地图,则又恢复了“韭菜夼子”的称呼。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通过“韭菜夼子”这个案例,我们似乎也能猜出东三省少有“夼”字地名的原因——前几代的先民多半曾有过口头命名,但由于缺乏书面记载,后来就逐渐改变或转写了吧(夼在胶东半岛以外的确也算是个生僻字)。

当然了,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如果有朋友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或者知道东三省其他的“夼”,也欢迎在这里留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