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1 >

古代的百万大军,可能一半都是送粮草的

时间:2024-03-20 16:33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古代的军队经常都号称十万大军、百万大军,但真的有那么多人吗?先不说其中是否有虚张声势。就算真有这么大规模,里面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上前线战斗的,而是负责运送粮草和物资的后勤人员。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里就记载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大军里,就有六千人是去负责后勤辎重的。而在三国时期,辎重兵的比例更是巨大。曹操在给《孙子兵法》做注释时就写到,每十个步兵就得配三个人为他们运输和管理后勤伙食;每十名骑兵则要配备五个后勤人员。在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是让精兵五千人经过子午谷快速袭击长安,同时还得配备五千人专门为这支部队运粮。可见蜀汉的军队里,后勤人员可能就占了一半。所以当时经常号称十万大军的部队里,纯战斗部队可能就只有四五万了。

古代运粮草的方式主要靠人力和牛马等牲畜的拉力。便利点的则是利用河流的船运。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就是用来运输粮草物资的。不过和大家想象中的自己会动的木牛流马不同。根据专家考证,木牛是一种独轮车或人推的自驾工具;而流马其实是指一种水运船。

具体的军粮当然也要方便携带、容易保存。所以古代士兵也是食用便携的压缩食品。唐宋时期,军队里会把米淘洗干净,煮熟之后再晒干,再淘洗,再蒸,再晒干。这样重复几十遍,100多斤米就浓缩成了20多斤。每次开饭时掰下一点来煮了吃,够一个士兵吃50天。下饭的东西当然也不会少。最重要的盐会下水煮成凝结的盐团,便于携带。三升够一个人用50天。另外还有醋条,把一块醋布浸到一升醋里面,让它充分吸收,拿出来晒干之后继续放到醋里面,直到这一升醋全被吸收干净为止。所以这根醋条浓缩了一升醋的酸味。每次要吃的时候,解下一寸布条来放锅里煮就行了。这一跟醋布就足够一个士兵吃50次了。当然,打仗总有遇到补给没跟上的时候,用来干活的牛、马、驴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杀掉给士兵们吃。极端情况下,兽皮军装也可以脱下来煮了充饥。

古代的粮草运输是相当耗费资源的。《孙子兵法》里就讲了,“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思是举兵10万打仗,要用到上千辆车,跨越上千里来运送粮食,耗费十分巨大。光是负责运送粮食的人员,每天就得消耗很大一部分。运送20份粮草,最后到作战士兵手里的往往就只剩下1份。

对这个问题,古人也想了一些对策。比如平时就多搞储备。像汉代就开始实行的屯田制,让士兵和失地的农民去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士兵们平时种田,战时打仗两不耽误。曹操曾用这招,在一年之内就多收获了上百万斛谷子。而在战时,优秀的将帅则可以“粮不三载,取之于国,因粮于敌”。意思是军粮不运送三次,可以从敌国就地补给,收敌方田里的粮食,袭击对方的粮仓。这种操作在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都是家常便饭。

总的来说,古代军队的后勤保障虽然相对落后。但在当时科技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古人们能想出这么多的办法,咱们也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