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6 >

清涼学堂 | 一起学《楞严经》:别解文义·正宗分(七十九)

时间:2024-03-20 08:25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圆瑛法师是近代研究《楞严经》最为著名的法师,有“楞严座主”、“海内独步”的美誉。圆瑛法师花数十年心血结成此书,内容丰富、细密,成为讲述楞严经的经典著作,得到了教内外的一致认可。

《楞严经》讲义

十、别解文义·正宗分(七十九)

(第七十九段)

【前文提示】别解文义部分目录简表如下,红线所指为正在讲解部分 。前文讲完“耳入”,今开始讲“鼻入”。

【鼻入】

鼻入分四:举例显妄、辨妄无体、无所从来、结妄归真

· 举例显妄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亦假设为例。譬如有人,急畜缩也其鼻,鼻息出入,自有常度,无故急缩,连缩既久,则反常成劳,即于鼻中,闻有冷触。此冷触由缩风所成,因有冷触,则分别通、塞、虚、实;疏通呼吸之气为虚,闭塞出入之息名实。如是乃至,吸入各种香、臭等气,同一妄耳。兼鼻与劳:劳字指冷触及香、臭气;谓不特冷触,香、臭气,是鼻入之劳相,兼能闻之鼻入,与所闻之劳相,同是菩提心中,瞪发之劳相,以根尘同妄故。如第八番显见文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初举例显妄竟。

· 辨妄无体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然此鼻入,元无自性,但因浮、胜二根,对彼通而有闻,塞而无闻,二种妄尘,黏湛发嗅,居于根中,吸入此尘象,名为嗅闻能入之性。此闻亦不过幻妄称相,离彼通、塞二种妄尘,毕竟无有能入之自体。上五句托尘妄现,后三句离尘无体。二辨妄无体竟。

· 无所从来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此总以标列,下则征起别破。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初句征,下先破不从尘生。若谓嗅闻之性,从有闻之通而来,至无闻之塞时,此闻必随通而去,应不更闻于塞,云何又知塞而无闻?既能知塞,则不从通来也明矣!如因无闻之塞,而有鼻入之嗅性,则至有闻之通时。此闻则应随塞而灭,无有嗅闻之性,云何通时,又能发明香、臭等气,来触于鼻耶?既闻香、臭,应非从塞而有也,抑又明矣!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此破从根生。若谓鼻入嗅闻之性,从根而生者,则单根无尘,如是闻机根也离尘无体,本无能入之自性。以有所方有能,今既无所入之尘,安有能入之根?则不从根生也,抑又明矣!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此破从空来。若谓嗅闻之性,从鼻孔之空而来者,是空有闻,自当回返也嗅汝之鼻根。因有回嗅二字,故知是指鼻孔之空,非外空也。纵许能嗅,但是虚空,自己有闻,又何关汝阿难鼻入之事?是知不从空生也,抑又明矣!三无所从来竟。

·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三鼻入竟。

文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