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41 >

四川以前不但有邻水县, 而且还有邻山县, 但最终被大竹鸠占鹊巢

时间:2024-03-11 06:02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北宋乾德二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宋太祖派大将王全斌率军入川,降服孟蜀。改潾水县、潾山县为邻水县、邻山县。邻水、邻山、大竹三县俱属渠州。三年(965年)邻山县移治故邻州城,四年(966年)邻水县移治昆楼镇(今邻水县城南镇)。

潾山县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入蜀的第一站,他在潾山县的驿道上,写下了著名诗篇《潾山县道上作》,其诗曰:

微雨晴时出驿门,乱莺啼处过江村。

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

客路一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

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

南梁大同三年(537年),始析宕渠县始置邻州(治今邻水县兴仁镇),领邻山郡。邻山郡治金城(今大竹西南四合乡)。置邻山(附廓邻山郡)、邻水二县属邻山郡。西魏废帝时,废邻州入渠州。

邻水、邻山二县,俱以山、水命名。今邻水县属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条山脉平行排列,形成三山两槽的特殊地貌。东槽的大洪河,古称东溪、仙门水、大邻(潾)水。西槽的御林河,古称西溪、邻(潾)水、小邻(潾)水。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邻山,在邻山县城以西四十里。五代刘煦曰:潾(邻)山以重叠潾比为名,潾水所出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邻山县省入邻水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邻水县为潾水县。又分潾水县地于金城置潾山县,于潾山县置潾州,领潾山、潾水、盐泉、垫江四县。八年(625年),潾州废入渠州,盐泉县省入邻山县。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析宕渠县东境置大竹县,因其地竹多竹大而命名,治今渠县汉碑乡沈府君阙南一里处之燕家场,属蓬州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大竹县并入邻山县。不久,又分邻山县置大竹县,治在凤来乡(即凤来里,在今渠县临巴乡龙潭村的知县坝)。久视中建大竹县,属蓬州,位于巴水(渠江)西面。重建以后,大竹县域扩张到巴水东面。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潾水县、大竹县并入潾山县,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置潾水县、大竹县。

王建在成都称帝,建立前蜀后,复置潾州。仍辖潾水县、潾山县、大竹县。后蜀明德元年(934年),仍改潾州为渠州。

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大竹县省入流江县(今渠县)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析流江县重建大竹县。这次重建,不但将位于巴水(渠江)西面的全部故境失于渠县。而且失去了宕渠山(华蓥山)西面的新得之地(即757年重建时所得的邻山县地 ),成了蜗居于山区的小县。

宋末元初,蒙、宋双方在四川反复拉锯,偏处一隅的大竹人口损失反而少于邻山、邻水等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邻水、邻山二县因战乱之后,人口凋零,编户不足而并入大竹县。大竹县迁治木门镇(今竹阳镇东北)。邻水、邻山二县则改名邻水镇、邻山镇。

据旧《大竹县志》记载:“有二小岗,地虽相连而土色各别,上有两树生交合如关,即木门镇遗址” 。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析大竹县南境复置邻水县。二年(1466),在今鼎屏镇建邻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