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4 >

少年问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释迦牟尼:快乐有四种境界

时间:2024-02-28 03:14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王国里,国王有个小儿子名叫博力,年纪不过十六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

博力虽然是国王的儿子,生活非常有优渥,可以说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那些生活琐事也有奴仆操办,他每天只需要努力读书就行了。即使某天不想读书,国王也不会过于苛求他,只是让他尽可能保持快乐。

可慢慢长大之后,博力越来越不开心了,脸上成年见不到一丝笑容,呈现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那张年轻俊美的脸上,总是布满了忧郁。

国王对此感到很焦虑,对他来说,博力不但是自己王位的继承者,更是自己全部人生的寄托。儿子不开心了,作为父亲的国王感到很失败。

最后,宫中一个智者告诉国王,说佛祖释迦牟尼在邻国讲法,要是想王子从忧郁汇总走出来获得快乐,唯有去觐见他,才能得到解决的法门。

说来也奇怪,博力王子自己一向不认为自己过得忧郁,从来就不会去向别人请教如何获得快乐,但当国王和他说起释迦牟尼的事情后,马上就同意自己前去拜见。

于是,博力王子辞别了父母,一个人背着行囊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终于在第二年到达了邻国,并顺利见到了佛祖释迦牟尼。

博力王子在佛祖面前李礼拜过后,很虔诚地诉说自己的烦恼,他说:

伟大的智者,我虽然贵为王子,可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却没有体味到半点快乐。要怎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愉快、同时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释迦牟尼听了博力王子的问题后,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出了一番话。

释迦牟尼说,一个人如果想要拥有快乐,可以有四种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能够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时候在他自己的心里和眼里,就做到了“无我”。连自己都忘记了,还能有什么事情打扰他的快乐吗?

第二层境界是,能够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时候对整个世界来说,他就是“慈悲”。所谓仁者无敌,慈悲在心中,快乐恒久远。

第三层境界是,做到了忘我和慈悲之后,反过来还是能把别人当成别人,这就是“智慧”。也就是说,仅有慈悲还不能让自己用永远快乐,快乐的源泉在智慧,才能更好地拥有它。

第四层境界是,返璞归真把自己还是当成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你心中的自己,已经不是原来最初的那种“自我”了,而是超越了忘我、慈悲之后,拥有了智慧而获得的自在。

也唯有拥有自在之心,时间任何的忧伤对你而言就不再成为忧伤了,因为它们已经在你身上找不到驻足的缝隙。

博力王子听了佛祖的开开导,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微笑,随后稍微停留一阵,笑意越来越浓。

最后,博力随手捡起地上的一棵枯草,轻轻扬起,枯草随着清风飘远,而笑容从此就像刻画在博力的脸上,再也不肯消失了。

释迦牟尼看到博力的变化,问他感受到了什么。博力恭敬地回答说:

我们需要看淡世间的所有沧桑变故,那样的人内心就能获得安能。起以前活得很累,是因为有太多的东西左右着我的心情,就像对父母的感情,总是担心他们会为我的忧伤而不开心。

也像对我的臣民,总是担心他们会因为我的无能而受到打击。而当我放下所有了,坦然面对自己眼前的一切。

那时候,父母还是父母,臣民还是臣民,我依旧是我自己,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