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4 >

渭南县和下邽县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2-14 09:30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话说在周朝时期,在渭河上游(今甘肃天水附近)生活着一支戎人部落,因生活的地区被称为邽地,故称之为“邽戎”。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周都镐京,周平王被迫将都城东迁洛邑,秦人首领因护送天子迁都有功,被天子封为诸侯,并收到空头支票——许其被戎人部落占领的岐丰之地。

时间来到春秋时期,秦国秦武公在位期间(约公元前688年),秦国打败了邽戎,占据了邽地,为防止戎人反叛,故而将戎人一分为二,一部分就地安置,在其地设置上邽县;另一部分迁徙至渭河下游地区,在其地设置下邽县(置县时间存疑)。

上邽县和下邽县

下邽县设置之时,所辖地区均在今临渭区渭河以北,渭河以南地区分为两部分,分别为东部的郑县(今华州区)和西部的骊邑(今临潼区)所管辖。一直到一千年后,前秦时期(约公元360年),朝廷才在今渭河以南地区设置了渭南县。

下邽县最初的县治一直在距离渭河不远的故县村和巴邑等地,一直到隋朝隋炀帝大业年间,才将县治迁到了下邽城(今下邽镇)。唐朝时期,渭南县与同在渭河以南的新丰等县一道归于京兆府(今西安市)管辖,下邽县则与潼关、弘农一并归东部的华州管辖。

隔河而治的渭南、下邽两县

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下邽县开始由渭南县“并管”(相当于代管),一百年后的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并管之名取消,下邽县正式并入渭南县,存在两千多年的古县下邽正式成为历史。

当然,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下邽县早在明朝初年便已废止,何以在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甚至在解放后还是被人屡屡提起?

究其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古代交通不便,尽管下邽县被废,所有政务均交由渭南县处理,但原下邽县属地最北端距离渭南县城超过六十里,而且到县城还要跨过渭河,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所有的政务都要县衙处理自然多有不便,因此渭南县在原下邽县所在地(下邽镇)设置了二衙,负责处理一些日常政务,所以某种意义上下邽县还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存在着;另一方面,自然是下邽县人杰地灵,素有“三贤故里”之称,直到今天,这四个字依然是临渭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至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一千年里只有下邽县,之后到明朝时期的一千年里,下邽和渭南两县并立,之后的数百年间,渭南县开始地跨渭河南北,下邽县只能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