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3 >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时间:2024-02-13 20:13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1、何谓诚明?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简而言之,圣贤之道,在于诚明。

诚即明德,即人本来具有的不生不灭之妙性,也就是性德。然而,由于此明德被人欲之物所障蔽,所以不能显现出来。

明,即明明德之明。也就是使明德得以显现的修持功夫,即修德。

若能诚明合一,由诚起明,因明致诚,格除人欲之物,则明德自可显现,故谓之明明德。

2、诚明合一的因果状态

圣贤之道,首在自明其明德。则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根据格物致知的修持功夫,可以将诚明合一的因果关系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修德全无,性德尽蔽。在此状态下,人们毫无修德可言,而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随波逐流、恣意妄行,故其性德也处于完全被人欲之物所障蔽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修德有功,性德渐显。在此状态下,人们认识到自心本有之真知即明德为物欲所蔽,不能显现,只要通过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功夫,将人欲之物格除,则自心本具之真知性德,将会显现出来。因而笃实践行格物致知,格除人欲之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格物致知功夫,一分性德显现。可谓因生果应,功不唐捐。随其功夫日深,则性德渐显。

第三种状态:修德功极,性德圆彰。在此状态下,格物致知功夫即修德达到了圆满极致,故本有性德也彻底彰显,实现了从明明德到止于至善的飞跃,即凡成圣。正所谓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

彻悟大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

印光大师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使自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圣贤之书,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此当面错过,故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甚为可悲。

由此可见,在诚明合一的过程中,不可高推圣境,自甘凡愚。否则不仅将辜负圣贤的教导,也将辜负自心本有的明德和可贵的人生。

3、诚明合一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可见,由诚起明,因明致诚,诚明合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良知为知,格物为行。因此,知即诚,行即明,由知起行,因行致知,而至明明德。故诚明合一,绝不可以悟理而废事持。

知行合一的功夫重在存养省察。

所谓存养,即于日用云为中,常起觉照。不使妄念物欲,暂萌于心。常使其心,犹如宝镜,虚明洞彻,随境映现,不随境转。正如程俱《山居寂照堂》一诗所云:

古镜悬大虚,

摩尼珠五色。

纷然百草头,

寂照照常寂。

所谓省察,即是当妄念物欲萌动之时,即刻省察觉知,并以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以及朝乾夕惕、兢业修持功夫,将之格除净尽。

最后,以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偈作为结束: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