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4 >

维特根斯坦说自己终结了哲学,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吗

时间:2024-02-13 03:56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记得之前有一个比较严肃的西方哲学家排名,维特根斯坦被排到了第一名,不知道排名是不是真的靠谱,不过他是真的深受大家的喜爱,他不仅是一位超级富二代,也绝对是哲学家里面长得比较帅的,另外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真的可以用优美来形容,他的哲学思想也给西方哲学带来了根本的巨大的挑战。

他曾经说,凡是可说的都可说清,凡是不可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他认为并不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有看似哲学问题都其实是语言问题或者逻辑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还跟哲学家波普尔发生过一次冲突。

有一次,波普尔应邀参加剑桥大学举办的一次演讲,波普尔演讲的题目是: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吗?在演讲中,两个人就发生了激烈争论,维特根斯坦要求波普尔给出一个哲学问题的例子,波普尔说:是否可以通过感觉认识事物?是否可以通过归纳法获得知识?而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两个都是逻辑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

前两天我们进化营针对“其他动物到底有没有理性”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坚持认为,其他动物当然也是有理性,他的理由是:当环境改变了,动物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理性的纠偏功能。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向日葵每天也会跟着太阳转动,这是不是说明向日葵也是有理性的。这位同学反驳说,为什么向日葵就不可以有理性。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向日葵有没有理性,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语言问题,因为这取决于我如何定义“理性”。我们很多时候争论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定义。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事情发生了,但是我们很少说事实发生了。事情和事实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头猪,但是我们很少说:这是一头真正的猪。在一个语言中增加了“真正的、实在的”这些词语,我们就从事实讨论变成了语言讨论。

关于事实问题和语言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辩论,这就是“白马非马论”,提出白马非马论的名家思想家公孙龙,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逻辑学鼻祖。据说这场辩论的起因是,当时公孙龙作为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有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守关的人拦了下来,公孙龙就以“白马非马”的命题和这个人展开了辩论。

“白马非马”直译过来就是:白马不是马?白马不是马这显然非常反直觉的,也是违背日常语言规范的,在日常语言中,显然白马是马,正如苏格拉底是人一样,在日常语言中这样表达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公孙龙为什么偏偏坚持“白马非马”呢?正是因为,公孙龙实际上把事实问题变成语言问题,或者逻辑问题。其中核心的关键就是对“非”字的理解,在日常语境下,非显然就是“不是”的意思,但是在逻辑的语言中,“非”就表示不等同于的意思。如果把“马”和“白马”当成两个独立的概念,显然白马是不等于马的。

所以,实际上是守关人和公孙龙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辩论,守关人使用的是日常语言,而公孙龙是在使用逻辑语言。正如之前奥斯汀和艾耶尔的辩论一样,在日常语言的语境下,我看到了一头猪,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但是,如果把“猪”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头具体的“猪”,那么实际上我们是没有“看到”一头猪的,我们只是看到的各种猪的感觉与料,然后在大脑中根据各种感觉与料组合起来,推论出这是一头猪的结论,这时候“猪”其实已经不再是一头现实中的猪,而是一头在逻辑语言中的抽象的“猪”的概念了。

奥斯汀作为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支持者,对艾耶尔的经验主义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责他混淆了日常语言和逻辑语言,事实问题和语言问题,这种混淆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对于奥斯汀和艾耶尔的争论,你更倾向于支持谁的观点呢?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哲学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内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