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35 >

坪石先生和老姜水

时间:2024-02-10 10:31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聂怡颖

近日得知东莞有一展,名字很是有意思,叫做《坪石先生专题展览》。乍一看,以为某位文人墨客的事迹,孰料这不是一个人,竟是一群人——抗战时,中山大学为存续教育火种迁徙粤北,在粤北坪石地区办学。这批心怀抗战必胜信念的教育工作者在当时被尊称为“坪石先生”。坪石先生们背影已远,然而兴书重教的遗风至今尚存,粤北乐昌、韶关、梅县等地,还留了大量资料,北江水再流,重新带回到和乐昌对口帮扶的东莞里去。

看罢资料,本老饕脑海里,忽地闪过一个很无厘头的想法:不知道当年迁徙,可有东莞人?东莞人当中,可曾带上一瓦罐老姜水?

在那兵荒马乱长途跋涉的旅程中,人困马乏,且粤北之地早晚温差大,入夜之后阴寒湿冷,这时候来上一碗热辣辣且带着肉味荤香的莞城咸姜水,可以想象,是如何提神醒脑,活命回魂。

散装东莞,是珠三角隐藏的美食天堂。

略显陈旧的市容市貌底下,实则藏富于民,普遍富裕,难得的是经济发展没有湮没旧东莞传统,反而让富起来的东莞人,越发有底气大手笔地保留本地的传统。

端午时节赛龙舟且不必说,而东莞咸肉粽,由婆婆奶奶手包,个头小巧,老火慢焖,滋味悠长。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当地手作,外地少有能买到的渠道。著名的深井烧鹅,讲究用荔枝木柴来缓缓烧制。木柴的温度极难把控,而有经验的烧鹅师傅全凭眼力,及时调整一炉烧鹅里的柴火数量乃至挂炉角度,等火候足时,打开炉门,在美拉德反应下产生的香气扑面而来。皮脆肉嫩,入口一包肉汁,才知道什么叫做“欲罢不能”!以及六月里,壳将满而肉始肥的六月黄——还有千中出一的,莞城黄油蟹,一只螃蟹四位数的身价,却也让莞城人趋之如骛……

咸姜水,或者叫老姜水,又是另一种亮点。大概因为它作为一种小吃,竟是咸口的,竟还放了冬菇、猪肉、鸡肉、猪肝等硬货足料——再加上黄酒和鲜奶,好家伙,搁现在讲究体重的年轻人跟前,怕不是一碗就能抵一顿饭?这些能量十足营养丰富的配料在老姜的整合下,滋味融为一体,祛湿温脾,是驱散疲劳的灵丹妙药。

广东人擅用姜,除了独树一帜的咸姜水,还有大名鼎鼎的猪脚姜,姜撞奶,因名气太大,不赘。在广东人眼里,老姜可煲汤,仔姜可焖炒,肉姜可做甜品,沙姜可点鸡……从年份到品种,安排得明明白白。

记得小时候不爱吃姜,逢姜必挑出,然而我又喜欢吃鱼,清蒸鱼不可无姜。于是平时坐不住三分钟的我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一根一根又一根……把姜丝挑出一碗来,再把鱼肉沾了汁水吃下,吃得津津有味。

家里人倒也没有呵斥责怪我,只是说,“小孩子阳气足,不需要姜。”及至近几年,忽然喜欢吃姜了,虽不至于老饕一样专门寻摸入味肉姜吃,但遇到蒸鱼姜丝,也挑几条送入口中;买一碗猪脚姜,也专门要一块煲得软烂入味的姜块,吃得津津有味。

也许,这就是人长大了,新陈代谢减慢,身体开始“需要”姜了吧!

口腹之欲,需要不同口味填满;精神需求,还要观展看书滋养。

有时间,有机会,我还是想要亲身到东莞去,去看一看在全国文脉几乎停滞运转之时,像老姜运化一般把粤地文脉保持流通不绝的坪石先生们的事迹,去尝一尝正儿八经的东莞石龙老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