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8 >

《菜根谭》: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时间:2024-02-03 10:37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一、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说:“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怨恨都会因为行善而更加明显,所以有的人会感谢我,有的人会怨恨我,与其让人感谢我的德行,还不如让别人把赞扬和怨恨都忘掉;一切仇恨都是因为恩惠而产生,所以与其让人知道我的恩惠,还不如让别人把恩惠和仇恨都忘掉。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个人利益的思维标准去衡量身边的人与事,一旦有人触犯了自己所以为的标准,往往就会产生极端的思想和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包括个人生活中产生的许多痛苦等等,都是因为这种状态而产生的结果。

其实归到极致,并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对我们所造成的影响,而是因为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存在局限,当我们以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衡量得失的时候,一旦这种标准被触碰,那么我们就会暴跳如雷。

当我们用自以为是的方式,维护自己所谓的底线和尊严时,其实从客观来说,只不过是以狭隘的心胸在计较着一些无所谓的得失而已,最后折磨了别人,也痛苦了自己。

所以,人生最根本的意义,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和立场定义所谓的仇恨和善良,而是要跳出自身“小我”的立场,摆脱自以为是的偏见,站在更大的角度,去释怀和包容那些生活中你所认为的怨恨和矛盾,这才是人生更有意义的思想。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原谅别人,其实也是放过自己。

很多人不理解这一句话,总觉得这是一种自我安慰,其实我们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困惑,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只是站在小我的立场,导致自己的思想出现了局限性,只有当你无所谓人生恩仇,无所谓人生怨恨与善良的时候,才能真正达到包容的境界,这样才能创造出相对和谐的生命状态。

提起王阳明,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王阳明平定叛乱之后的一个小故事,更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当时朝廷一些人感觉被王阳明抢了功劳,就让一些士兵跑到王阳明阵前开骂,如果这件事情放在普通人身上,很多人往往会暴跳如雷,选择以暴制暴,甚至用武力去维护自身的底线。

这样的反应是人之常态,但是王阳明却刚好相反,因为他选择了“以德报怨”。

就是对方的士兵骂他的时候,他反而以礼相待,用酒肉饭食去招待对方,当对方生病了或者有人不幸死去的时候,王阳明还及时给予照顾,或者及时进行善后工作,这种以德报怨的方式很快就感化了对方,让对方放弃了辱骂,并且转而非常尊敬他。

二、

除了王阳明之外,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也有许多类似伟大而高尚的人,他们不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为重,更不以个人所谓的面子为标准,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体谅和关怀他人,并且以温暖的方式去感化对方,最后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目的。

比如说现在的陈行甲老师,前段时间看陈老师的书时,大受感动,真的被他那种无我利他的精神所折服,比如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矛盾时,他的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人的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往往就越容易遭受争议,陈老师的工作状态就是如此,当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比如有人和自己对着干时,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用所谓粗暴的方式去应对,而是用耐心和善良去温暖着对方,最后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之下,不仅解决了许多矛盾,还让曾经和自己作对的群体也站在了自己这一边。

其实不管是王阳明还是陈老师等等,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都说明了今天我们所说的道理。

有些事情不是你站在个人小我的角度去衡量得失,就能够得到一个你所期望的答案的,而是需要你跳出那个矛盾的小我立场,放下个人情绪,站在更高的地方去审视和处理问题,用理性的善良和温暖去感化对方的时候,最后事情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像《菜根谭》中所说“德怨两忘,恩仇俱泯”的境界。

于人生而言,自身的心念状态决定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所以说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人生结果,当你习惯性的带着某种心念去看待这个世界,去处理人生的诸多矛盾,最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人生结果。

所以,你想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什么样的意义,其实就取决于自己能够修养出什么样的内心。

如果让你做一个选择题,你是愿意用一种狭隘的眼界去衡量生活中所谓的得失标准,并绞尽脑汁、用尽手段的去得到自以为是的偏见和利益;还是愿意跳出那个局限,用乐观豁达的胸怀去审视问题,即便遇到矛盾也能跨越矛盾,去遇见更有意义的成长,使自己的生命过程变得不同呢?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选择后者,那种更有意义的人生,即便生而平凡,最后也能活出不凡,这样的人生状态不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吗。

作者|国学书舍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