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9 >

进伏了!暑期要防哪些病?日常养生注意啥?一看就懂!

时间:2024-02-03 00:20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7月11日

天津正式入伏

今年三伏依旧是40天

这也是从2015年以来

连续第九年三伏长达40天

三伏作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也是阳气最重的时节,新陈代谢旺盛,使得人们很容易消耗体力。那么暑期养生需要吃一些什么饮食呢,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暑期有什么样的气候特点?容易产生哪些疾病?

天气进入了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也正逢雨热同季,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给人的感觉一个是“热”,一个是“湿”;给人体带来的外部体感非常不适,也容易消耗体力。

容易产生的疾病有:

1、中暑:夏季气候炎热,若在温度高的环境中工作,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引起中暑。轻者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动作不协调等症状,重者可能会出现热痉挛,甚至有生命危险。

2、上呼吸道感染:夏季通常是湿热症状高发的季节,如果患者过度贪凉,体内的湿热会被风寒所遏,无法正常疏泄,引发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3、肠道传染病:夏季天气炎热、潮湿,食物中的细菌滋生速度快,在饮食方面不注意的话,就会导致病菌进入肠胃,造成肠粘膜的损害和炎症,引起急性肠胃炎。

针对暑期容易发生的疾病,中医在营养膳食方面有什么建议?

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所以在膳食方面,首先要保证水分摄入充足。夏季由于阳气盛,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多,因此失水多,故应多喝水。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为主,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香菇、蘑菇、平菇、银耳、薏米等。也可进食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有驱暑生津功效。

暑期生活起居方面还有什么建议?

《黄帝内经》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从中医的角度看,夏季属火,且又含有一个特殊阶段长夏,属土,养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1、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

2、立夏之后,北半球阳光照射充足,日照时间延长,加之气温升高,人的睡眠会减少。有睡眠障碍的人则更易加重,辗转难眠,或夜卧不安。中医讲夏季宜“早卧早起”,顺应节气。

3、平心静气,暑期炎热易烦躁,需做好精神调养,修身养息,避免急躁和生气。

来源:健康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