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 >

77岁的“老篾匠”的“编织”人生

时间:2024-01-30 01:16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身边的好人故事就是最生动的价值观传递。

77岁的张玉明,一个普通到走在人群中都不会被看到的农村老汉,但留坝县留侯镇火烧关村的每一个老百姓却都认识他。为什么呢?因为他做了一件极其简单却坚持了40多年的“小事”——利用自己的竹编手艺免费为村民编制生活用具,并且分文未取。

张玉明今年77岁了,留坝县留侯镇火烧关村人,从小喜欢竹编,无师自通,学会了编竹筐。他的手很巧,竹片经他的手一捣鼓,就变成簸箕、摇篮、竹篮、竹筐、牛笼头、鸡罩等各种精巧的作品,“我编的竹筐、簸箕质量还是很可以的。”张玉明自信地说:“换灯泡时,直接站上去都踩不坏。”

哪怕是给小朋友编的小玩意,他都特别留心,除了要用手掌摸边上有没有竹刺外,还要用手背试一遍。他说,如果没有扎到手背,那就可以放心给小朋友玩了。

一个簸箕、一个笊篱、一个果盘……不过是些生活小物件,在张玉明的认为,大家乡里乡亲的,谁家需要跟他说上一声就成,竹子是老天爷给的,他不过是费点功夫,要什么钱呐!言语质朴,事情看起来似乎也不值一提,但40多年的坚持还是让人十分感慨和敬佩。

这么多年到底送出去了多少竹编制品?张玉明自己也说不清,编竹编很费事,做一件物件,少则需要两三个小时,多则需要三四天,可张玉明分文未取。

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虽说熟能生巧但篾匠确实也是一个苦行当,破竹、开篾、编织……张玉明黝黑且伤痕累累的双手布满了时间留下的痕迹。

“以前,竹筐很抢手,尤其是大竹筐,家家都用得上,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不锈钢盆、塑料盆可比我这个好看耐用多了,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说起竹编制品的现状,张玉明还有些小小失落。

岁月流逝,如今这些传统竹编工艺在大家的生活中逐渐式微,传统竹匠、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这样一位“老篾匠”,他用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活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传递着善意。

树标杆增动力,今年,留侯镇也将大力挖掘、表彰更多像张玉明一样默默无闻,用“小爱”温暖人心的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积极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他们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