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0 >

我的太极拳练功体验(三十七):打桩与排打

时间:2024-01-20 06:29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传统武术界有一句口头禅: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话的原意是告诉人们,练拳须刻苦,用功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明白拳理。如果这句话是对的,是否意味着打千遍太极拳套路就能练出太极功夫呢。其实,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这句俗语。它有一个隐藏的前提,那就是:路子对,持之以恒地练才能出功夫,路子不对,拳打万遍也枉然。现在的大多数太极拳,事实上是被阉割成了太极操、太极舞。按这样的理论体系去练,是不可能练出具备实战能力的太极拳的。事实也是如此。那些拿太极拳金牌的运动员,打拳何止千遍,但他们基本不具备实战能力。套路再怎么练,哪怕是带发力练习,始终都是打空拳,踢空腿。空拳、空腿训练就好比在驾校的练车场练出的驾驶技能,和真正的道路驾驶永远都是两码事。拿到驾照后,必须经过一个寻找“路感”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阶段,才算学会了驾驶。武术的打桩,就类似驾车寻找“路感”。如果一个只练过空拳、空腿的人突然面对实战,距离感、发力角度、发力时机、力度的大小、躲避的时机都把握不好,很容易手忙脚乱,练的东西完全用不出来。上述问题必须在经常打实物的过程中练出来。打桩一般先从打静桩练起,然后还要打动桩,活人桩。据史料记载,杨家太极拳就有一整套严密的打桩训练方法。打桩须往有弹性之树干上使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蜡杆往树干上反复涮劲。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练白蜡杆之粘劲,亦须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桩”。杨澄甫曾“发誓用功”,“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曾“以每月六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子”’。青壮年时,抖白蜡杆左右各两百遍,在树桩上涮杆亦需左右各两百遍。他的徒弟武汇川按照少林门习惯,在武馆大梁上吊挂六只两百斤沙袋,共一千二百斤。他站在中间,把六只沙袋推开,沙袋因惯性同时荡回,拳打、足踢、头撞、肩靠、肘击,每动必把沙袋打出,如此长期锻练,周身各处均可发劲。杨家徒弟们每天除练拳之外,尚须练推手、抖白蜡杆,体力消耗极大。杨家以大砂锅用文火煮牛蹄筋,用面饼卷牛蹄筋加葱酱作主食,有此耐饥之物落肚,方能补充体力消耗。杨澄甫闭门下功夫阶段,站桩要站三炷香。练拳辛苦,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三十个,猪蹄及家禽各一只。有人见杨澄甫吃饭狼吞虎咽,好比《水浒传》之打虎将武松。看看前人是如何练功的,再看看现代人,每天打两遍套路,汗都不带出的,想要以此练出真功夫那不是痴人说梦吗。练“打桩”是为了寻找实战的“路感”,排打则是为了提高抗击打能力。实战搏击,除了打人功夫外,还要具备挨打功夫。高手对决中,谁也不能保证不被对手击到。如果抗击打能力不强,很容易就被KO掉。所以,练排打功也是必须的。外家拳练金钟罩、铁布衫功夫,主要就是靠练排打功实现的。用软的或硬的器物,反复敲打、撞击身体,使得身体建立起瞬间反应机制,并提高痛觉阈值,从而大大提高头部和身体内脏的抗击打能力,不至于被一击打晕或打成内伤。太极拳的撞墙功,撞树功,就是典型的排打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