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5 >

炎黄茶疗:多少人喝茶多年,却不一定真识茶性(1)

时间:2024-01-19 12:16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意思是说:茶叶作为饮品,自神农氏开始,到周公(周公的封地是鲁国)时就流行起来了。

考察《神农本草经》,未见到关于茶的记载。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也没论及《神农本草经》有关于茶的记载。

不过,茶圣陆羽比我们更接近于古代,应该更了解茶的起源吧。

唐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业著作——茶圣陆羽的《茶经》。陆羽在书中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唐朝医家陈藏器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唐朝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将茶列为“中品”药,内容如下:

茗、苦荼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是我国第一位食疗专家,他在其所著的《食疗本草》中介绍了茶能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等疾病。

宋太医局在1078~1085年间主持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有“药茶”专篇,其中“常服清头目”的川芎茶调散成为了在后世最具知名度的药茶方。

1590年,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其中综合论述了茶的性味与主治。

茶叶气味:苦,甘,微寒,无毒。

茶树凌冬不死,春生嫩叶,采而为饮。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茶叶虽苦寒,却不寒肾——凌冬不死,说明茶叶不害肾阳,反而有利于潜阳。

整体上可以这样说:茶叶能清热,特别是能清上热(如头目热),却不害肝肾之阳,甚至有利于引火下行,潜阳固精。——特别是千年老树茶,更具有这样的生命性能。

茶叶含甘味,甘能补,好茶回甘的效果更好,这也说明了茶叶不害肝肾,反而有益于肝肾潜阳固精。

一款好茶,必能清上热,且能潜肾阳。(肾阳=生命力=抗寒能力=植物凌冬能力)

这就是真“茶性”!

我的中医学员“茶童子”,多年致力于“还茶本来面目”,每年必到云南实地选茶,她对茶有更深刻、更丰富的体悟。我希望她能将茶与医更好的结合起来,恢复“炎黄茶疗”的纯粹传统,造福于更多的人。我也希望遇到更多深懂医与茶的朋友,有以教我……

炎黄国医吴越

2023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