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8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二

时间:2024-01-16 10:19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问:轻安行舍一切地有,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为支非行舍,第三第四静虑立行舍为支非轻安耶?答:先说随顺是支义故,谓轻安唯随顺初二静虑故立为支,行舍唯随顺第三第四静虑故立为支。复次,互相覆故,谓初二静虑轻安用胜,能覆行舍故立为支。第三第四静虑行舍用胜,能覆轻安故立为支。

问:何故此二能互相覆?答:此二行相更相违故,谓轻安相轻举,行舍相沉静,俱时而有更互相违。如人一时亦行亦住,亦睡亦觉一向相违,而善心中对治各异故得俱起。谓轻安能对治惛沈,行舍能对治掉举。复次,为对治欲界五识身及所引身粗重故。初静虑立轻安为支,为对治初静虑三识身及所引身粗重故。第二静虑立轻安为支,第二第三静虑无粗识身及所引身粗重可对治故。第三第四静虑不立轻安为支,彼既不立轻安为支,故立行舍为支。复次,初二静虑有染污喜扰动身心,故世尊说应习轻安不应住舍。是故初二静虑唯立轻安为支,第三第四静虑无染污喜扰动身心故世尊说。但应住舍勿习轻安,是故第三第四静虑唯立行舍为支。复次,初二静虑轻安有因。谓诸善喜,如契经说:心有喜故身则轻安,是故初二静虑唯立轻安为支。第三第四静虑轻安无因,谓无善喜唯应住舍,故彼但立行舍为支。复次,第三静虑弃舍极喜,第四静虑弃舍极乐,故此唯立行舍为支。初二静虑既不立行舍为支,故立轻安为支无相违故。

问:内等净即是信诸地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静虑立为支耶?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信唯顺第二静虑,是故唯此立信为支。复次,初静虑中,寻伺如火,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恼浊乱,信不明净。如热泥中面像不现,第二静虑无寻伺火及识身泥。心相续中信相明净。如清冷水面像得现。故于此立内等净支。第三静虑有极悦受,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心相续,信相不显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内等净支。复次,第二静虑诸瑜伽师,于离染中初生信胜,故唯此立内等净支。谓瑜伽师离欲界染起初静虑现在前时,作是思惟:我虽已离不定界染,诸定地染为可离耶?彼后复离初静虑染第二静虑现在前时,于界地染俱可离中,初生大信如欲界染我既能离,色无色染亦必可离。如初静虑染既可离,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定可离,彼初静虑现在前时未生定信。后二静虑现在前时,虽有定信而非初故信相不显,故皆不立内等净支。复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必坚固。第二静虑有极胜喜故,唯此立内等净支。

问:慧遍诸地何故唯于第三静虑立为支耶?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慧唯顺第三静虑,故但于彼立正慧支。复次,第三静虑有适悦受,诸适悦中此最为胜,耽着此故诸瑜伽师,不欲欣求上地胜法,此受即是自地留难。对治此故立正慧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以正慧觉了此乐,勿固贪着不求上地,上下地中无有自地极乐留难如此地者,故彼不立正慧为支。复次,初静虑中,有粗寻伺覆障正慧。第二静虑,有极喜跃覆障正慧。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障正慧。以胜舍受是无明分正慧是明,明无明分互相违害,故皆不立正慧为支。第三静虑,无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为支。

问:念遍诸地何故唯在后二静虑立念为支?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念唯顺后二静虑,故但于彼立念为支。复次,后二静虑,俱有地地增上留难,对治彼故立念为支,余地不尔。谓第二静虑有极胜喜轻躁漂溺,如逻刹斯诸瑜伽师,由此衰退不能坚固,离自地染为对治彼,第三静虑立念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住正念,勿为下地喜所漂溺,退失自地。第三静虑有极胜乐,生死乐中此为最上,留碍行者,如诈亲怨。诸瑜伽师由此衰退,不能坚固离自地染,为对治彼,第四静虑立念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住正念,勿为下地乐所留碍,退失自地。复次,初静虑中有粗寻伺,犹如暴风覆障正念。第二静虑有极喜跃,如水涛波覆障正念,故俱不立正念为支。后二静虑无此过失,是故俱立正念为支。

问:若是静虑支亦是菩提分耶?答:应作四句。有是静虑支,非菩提分,谓伺乐受、舍受。有是菩提分,非静虑支,谓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有是静虑支,亦是菩提分,谓余菩提分法。有非静虑支,亦非菩提分,谓除前相。

问:何故伺乐受舍受不立菩提分耶?答:被覆损故,谓伺被正思惟之所覆损,乐受被轻安乐之所覆损,舍受被行舍之所覆损,故不立为菩提分法。

问:若尔何故立静虑支?答:菩提分中为策正见,立正思惟为菩提分。伺行相细策正见中,为寻覆损立静虑支,为遮下地恶不善法不相覆损。菩提分中轻安乐受,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支中地别建立无覆损义。菩提分中行舍受舍,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支中对治利益,支用各别不相覆损。

问:何故精进非静虑支?答:诸静虑支顺自地胜,精进于顺他地为胜。谓初静虑精进,顺第二静虑为胜,乃至无所有处精进,顺非想非非想处为胜,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精进损害三摩地因,三摩地因即是胜乐。如契经说:乐故心定,勤精进者,身心多苦。修三摩地身心多乐,是故精进非静虑支。

问:何故正语、正业、正命非静虑支?答:静虑支者,谓与静虑相应住境,必有所依所缘行相及有警觉乃名相应。正语业命无如是义,是故不立为静虑支。由此四相及诸得等,不相应法皆不应立为静虑支,非助等持住一境故。

问:何故惭愧、无贪、无嗔、不放逸、不害等非静虑支耶?答:非极随顺诸静虑故,此诸善法多于欲界,散地恶法为近对治。势力增强非于定地,是故不立为静虑支。

问:心想思等何故不立为静虑支?答:非极随顺诸静虑故,心顺流转定顺还灭,故心不立为静虑支。复次,心胜如王,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所,故心不立为静虑支,如诸国王不事臣佐。想思触欲皆顺流转,作用偏胜定顺还灭,故彼不立为静虑支。作意唯在欲界散地,对境用胜非诸定地,故亦不立为静虑支。胜解唯于无学位胜,静虑遍于一切位胜,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此中应以诸静虑支,对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展转相摄。复应以初静虑支乃至第四静虑支,对菩提分法展转相摄。复应以初静虑支乃至第四静虑支,对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展转相摄。应随其相一一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