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 >

《赠汪伦》这种水平的诗,网友也能写?别吹了

时间:2024-01-16 05:24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李白是个诗人,也是个酒鬼。汪伦早年做过县令,不知道什么原因选择了隐居。李白四处游历,走一路,喝一路。李白路过泾县桃花潭的时候,汪伦就给李白写信,信的内容是:这里有十里桃花可以欣赏美景,这里有万家酒店让您尽情放飞自己。李白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了。原来汪伦想一睹李白的风采。好在汪伦热情好客,非常正式的款待了李白。

李白本是洒脱之人,住了几天后,没有和汪伦打招呼就离开了。汪伦得知李白走了,急忙追了出去,临行的时候,写下了《赠汪伦》。全诗如下: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网友由于对这首诗过于熟悉,因此认为这种水平的诗谁都能写;有的网友认为如果不是李白,这首诗根本不会火起来。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

诗歌的前两句是叙事。李白将要乘船离开桃花潭,“李白乘舟将欲行”,非常口语化,实际上,只有这样写才是李白。这种脱口而出的语言,才显得和汪伦相处的融洽,同时也表示了这几天打扰了汪伦,透露出已经尽兴的感觉。李白的不辞而别,才有了“忽闻”,而汪伦踏歌而来,则表示出李白的离开虽然唐突,也没有责怪之意。前两句十四个字,不仅没有逻辑上的错误,而显示出了两个人性格相似,情意相投。他们之间的友谊没有受到繁文缛节的约束。

后两句是抒情。汪伦款待李白的地点是桃花潭,因此两个人之间的情谊用桃花潭水来比喻再恰当不过。以李白的才华,当然可以用世人更加熟知的其他事物来比喻,但是如果那样,虽然更加被人理解,却没有了真情实感。情感的深浅程度本来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和桃花潭水联系在一起则是有了直观的感受,千尺的潭水比不上情谊,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将普通的描写,经过他的改造,变得更加有韵味。沈德潜就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前两句单独拿出来确实平平无奇,甚至有的人也能够写出来。厉害一点的能够写到第三句,但是最有一句也就只有李白能做到了。实际上很多唐诗拿出来都是非常简单,尤其是熟读成诵之后,觉得也不过尔尔。但是在创造的时候一气呵成,用字又天衣无缝,这就很有难度。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经过推敲的诗才是好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诗歌写的就是人的真实感受,写诗时候的情景与当时人的情感碰撞出来的火花,不是闷在书斋之中所能写出来的。后人评价这首诗:“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汪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多亏了李白给他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