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3 >

糖尿病,消渴症?送你六味中药,滋阴降火,健脾益胃,还可解毒

时间:2024-01-14 17:46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糖尿病的人群,现在是越来越多,而古人并无血糖的概念,在古时候,历代医家常根据疾病的特点给病症命名,由此,古人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症。

有些人啊,老口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喉咙还总是肿痛,喝点水症状就有所缓解,因此每天要喝好多水,此外,还伴有气喘,咳嗽,咳痰,面色也比往常更红润一些。

你说这是上火吧,用些清热药,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的确暂时能得以缓解,但没过多久又会重蹈覆辙;

你说这是消渴之上消吧,也是没错,但总是差点意思。

其实吧,早在几百年前,清代名医陈士铎就说了:

“人以为上消之病也,谁知是肺消之症乎。”

怎么理解肺消之说呢?

中医认为啊,肺五行属金,心五行属火。

肺本主清肃,之所以肺火旺盛,主要还是因为心火刑肺金所致,因而肺金干燥。

中医还认为啊,金为水之母,肺金干燥,都自顾不暇了,哪还有余力可以滋润肾水?因此,肺阴亏虚,直接导致肾虚而不纳气,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气喘,中医称之为母病及子。

再来,肺脏既然没有多余的津液来滋润肾脏,必定就会寻求外援。然而,我们喝下去的水只能暂时缓解肺脏的燃眉之急,并不能补益肾中之真水。

肾脏不受外水,又与膀胱为表里,就把外来之水传于膀胱,因此也就有了饮水而即溲的症状。

因此,这么说来,似乎治疗肺消证,应先泻心中之火,以救肺金。

然,心火刑金而不归,心中已成虚寒之窟,大家试想一下,若是此时单单的使用寒凉的药材,势必会为心之所恶;

此外,寒凉的药材药性大都趋下,并不能上行,往下走去到哪里?当然是脾胃,因此,贸贸然使用寒凉的药材,久而久之,只会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肺金何养?

那既然泻心火这条路走不通,不妨换个思路,

中医讲,脾五行主土,土为金之母,土旺而肺气自生,清肃之令行,而口渴自止。中医称之为,培土生金。

因此,在泻心火之时,加一点补益脾胃的药材,不失为一个良策。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个培土生金的方子——清上止消丹,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录》。

清上止消丹:麦冬、天冬、生地、人参、茯苓、金银花。

滋阴降火:麦冬、天冬、生地

麦冬,也被称之为麦门冬,其味甘、微苦,性微寒,质地滋润,

入心经,具有养阴清心,除烦安神之效,多用于心阴虚或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

入肺经,具有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而止咳之功效,多用于肺阴不足,而又燥热的干咳痰粘、劳嗽咳血等;

入胃经,善益胃生津,清热润燥,为治胃阴不足诸证之佳品,多用于治疗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所致的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

可见,麦冬对此三经,不论是阴虚有热,还是温病热邪伤及其阴所致之证,皆为要药。

《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本草正义》:“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

麦冬

天冬和麦冬一样,也有个别名:天门冬,其味甘、苦,性寒而质润,

入肺经,具有养阴清肺,润燥止咳之功效,常用于肺热燥咳,多与麦冬配伍而成二冬膏;

入肾经,具有滋肾阴,降肾火,生津润燥之功,多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的潮热盗汗、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证。

《本草汇言》:“天门冬,润燥滋阴,降火清肺之药也。”

天冬

生地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血分,为清热凉血之要药,

既善清营血热,而治热入营血及血热出血等证,

又能养阴生津润燥,治热病口渴、消渴及肠燥便秘诸证。

生地还入肾经,可弥补肾脏真水不足,水旺,则金生,也就是中医所讲的金水相生。

《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生地

健脾益胃:人参、茯苓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心、肺、脾经。

中医认为,人体之元气起于肾,上及于肺,为人体生化动力之源,

人参功擅大补元气,即便是元气虚衰,脉微欲绝,用一点人参都能获得不错的疗效。

中医还认为,脾为生化之源,肺为主气之脏,元气旺盛,则脾肺之气自足。

因此说,人参具有补脾益肺之效,为治疗脾肺气虚诸证之要药。

此外啊,元气充沛,则血旺津生,神安智增,常常用于气血亏虚之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证。

可以说,人参既为救脱扶危之良药,又为治疗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但凡是气、血、津液不足都可以用一些人参补回来。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人参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具有益心脾而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善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仲,健忘失眠,为健脾养心安神之良药。

此外,茯苓还入肾经,有利水渗湿的功效,茯苓性平,无寒热之偏,

因此,不论是寒证、热证,还是虚证、实证,但凡是水肿,都可以用茯苓来改善。

《本经》:“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

茯苓

清热解毒:金银花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滋阴泻火了,也健脾益胃了,为何还要用一味清热解毒的金银花?

上文我们已经提及,心火刑金后,多饮凉水而致寒热互击,热症虽得以暂时缓解,而毒却聚集于体内,即便是用了一些清肺热的药材,清泻了体内的火邪、热邪,也难以将体内之毒外排出去。

那么,与其等着日后毒性爆发致病再考虑用解毒的药材,何不趁此解热邪之时,一并解毒,以绝其患。

治未病,也正是中医精髓之一。

金银花味甘、寒,入心、肺、胃经,

既有清热之功,又有解毒之效,可谓一味而两用是也。

《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

金银花

此方重治肺,而轻治胃、脾。治肺而不损金,清心火而不伤脾土。脾土得养,则肺金而生,肺金生,则肾水润,环环相生,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