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19 >

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冻死?

时间:2024-01-14 14:46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有朋友问: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实际上是人体相对感受——地面的温度太低了。

泥土是极佳的隔热层,温度传导非常慢,只要没有空气流动,热量一直保持,所以能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

因为地面太热或者太冷,就给刚刚进入地窖的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就是和地面相反,所以才有“冬暖夏凉”之说。

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不让空气流动。如果一个地洞,两头装着送排风抽送,那温度很快也就和地面差不多。在泥土热传介稳定的情况下,空气流动就成为了保暖的重要因素。

只有空气不流动,才能真正保持温度不变。

而空气不流动,对人类、动物这些需要新鲜氧气来做能量交换的生物来说,可以说是致命的。

和被憋死、被闷死比起来,冷一点又算什么呢?

这就是地窖为什么不能住人的根本原因,即使你有通风设备,可万一哪天坏了呢?不是一家子都得搭进去?古人科技落后点,可能并不清楚氧气这东西,但是也不蠢啊,同时经验丰富。

只要稍微有点动手能力的,就会自己搭建房子遮风避雨——这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选择,当然这之前肯定有大量的人住地洞、地窖因为缺氧死亡,是经验和教训让人类宁可选择漏风的屋子居住,也不愿意选择冬暖夏凉的地洞。

当你把地洞修得四通八达、通风良好的时候,那就根本不会冬暖夏凉了。

其实这和人穿衣服是一个道理,如果穿个塑料袋,一会就满头大汗。我们现在的面料是在保暖上要尽量透气,不开口、不透气的袋子只有装无机物时才使用。

人是有机生物,在有食物果腹的时候,自身散发的热量足以保证在冬天的生存——换句话说,北极圈的人在早期没有足够防寒设备的时候,早就被冻死了。正所谓适者生存,在防寒衣物、取暖设备发明之前,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抗冻基本靠抖。

为什么经常有人被冻死?

因为穷,因为饿。

生存环境恶劣,还缺乏生活资料,还又不能像熊一样冬眠,所以即使严寒,人类也必须外出觅食。如果成功找到吃的,可能就活下来了。在人类社会逐渐成型之后,我们称之为外出打工赚钱。

被冻死,都是因为自身热量不能够抵御严寒——衣物、炭火在人类生存中,都只是辅助防冻设备,而倒毙在风雪之中,除了那种极寒地带(实际上普通人类并不会出现在这种地带,这种地方的人早已经迁移去了适合生存的地方),百分百都是冻饿致死的。

古代穷人倒毙在风雪中,是因为要外出工作、觅食,没有赚到吃食,导致“路有冻死骨”。

严格来说,这和冬天气温低当然是有关系的,因为冬天更需要热量维持生命。

但是真正大饥荒来临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季节,史书上都有记载:“饿殍遍野”。

一个有正常生存能力的人是不会被冻死的,只会被饿死。如果有能量补充,人类自然会想到办法抵御寒冷。

为什么不住地窖?地窖不得挖么?当你饿得动不了的时候怎么挖,就算找个地洞住了进去,没有冻死、没有憋死,不还是会被饿死?

只要有吃的,一切都有办法解决。

而在生存能够满足的情况下,相对于有可能被闷死的地窖,人类当然宁可选择漏风漏雨的房屋,毕竟活命最重要,冷一点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