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我的网站25 >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时间:2024-01-13 14:59 来源:网络整理 转载:我的网站

无我观是佛教不共外道的根本特征,也是佛教思想中趣向究竟解脱的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无我的法义是无上甚深的微妙之法,也是难为人明了的。当我们专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地步,似乎忘记自己是谁,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事情中,我们可能就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可是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上,我们又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轻松,少一些烦恼,多一份宁静与舒心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忘我的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要想活得洒脱自然,则应该内心坚持自己的秉性不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也不与大自然的法则相对抗,应保持一种通达和顺应的态度。这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把自己完全放在这个世界上,依着自己的秉性去生活,无所顾忌,简单的生活简单过。面对外在世界的纷纷扰扰,用一颗平静安定的心去对待,似乎这个世界就在自己心理的掌控之下,自己又何必在乎那么多呢?还需要为了名利钱财去争夺吗?

古人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人生的三种境界。其实,用它们来形容要达到忘我的三种境界也未尝不可。独上高楼,保持秉性,不同流合污,为此变得消瘦憔悴也不后悔。当众人都仰慕他的超凡脱俗时,他又悄然隐去,这是何等的洒脱和倜傥,似乎生活就是这样随意自如,自己完全可以放空一切,忘情、忘我地生活在其中。

拥有一颗忘我的心,就可以把我们心中很多杂念逐渐排除,让我们心里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方面,小心谨慎,“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而我们最后会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